在封建王朝,太监作为特殊群体,他们整天待在宫廷,干啥都想着怎么迎合主子、保全自己,慢慢地就有了一种扭曲的人格特点:
自己不会独立思考,完全跟着主子的想法走;为了生存,使劲儿阿谀奉承、搬弄是非,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与他人利益之上。
虽然我国太监体系已经绝迹了100年,但是太监化现象不仅没有彻底消失,反而有越来越流行的趋势,应当引起高度警惕。
![]()
什么是“太监化”?
就是没有人格、不负责任地讨好强权;毫无底线地媚上、媚强;变着花样地拍马屁,撒谎;不择手段地谋取私利;
狐假虎威仗势欺人、表面愚忠实则自私;为了自己的位置、名声、私利,甚至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回溯历史,秦朝的赵高便是 “太监化” 作风的典型代表。
赵高本为秦国宦官(太监),在秦始皇死后,他凭借着花言巧语,先是说服丞相李斯篡改遗诏,赐死公子扶苏,拥立胡亥为帝,从而掌握了朝廷大权。
掌权后的赵高,更是将 “太监化” 人格发挥到极致,对秦二世胡亥百般谄媚,事事迎合,致使胡亥沉迷于享乐,不理朝政。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势,赵高上演了 “指鹿为马” 的闹剧,公然颠倒黑白,打压异己。
那些敢于说真话、不附和他的大臣纷纷被他陷害致死,使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正直之士不敢吭声,最终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
唐朝的杨国忠,同样是善于“巧言令色”的佞臣。他本是杨贵妃的远房堂兄,随着杨玉环的得宠,杨国忠左右逢源,四处钻营,竟一路扶摇直上,摇身一变成了当国宰相。
杨国忠为了讨好唐玄宗,不惜虚报政绩,粉饰太平,对唐玄宗的喜好揣摩得极为透彻,投其所好,使得唐玄宗愈发昏庸,对他深信不疑。
在处理国家大事时,杨国忠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国家安危,胡乱决策,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国家元气大伤。
现如今,“太监化”的不良现象仍屡见不鲜。
![]()
很多单位的负责人就像是皇帝一样一言堂,其他人就像古代侍奉主子的太监,将心思全然放在如何迎合领导上,只知道溜须拍马,只为保住自己的位置。
他们会时刻关注领导的脸色,只要领导稍露倾向,便立刻随声附和。
哪怕领导的决策明显存在漏洞,他们也会绞尽脑汁寻找各种理由来证明其 “高瞻远瞩”、“英明神武”。
酒桌上,这类人更是将“察言观色”发挥到极致。
他们眼疾手快,领导夹菜时,他们赶忙帮忙布菜;领导喝酒,他们立刻起身挡酒,满脸堆笑,说着各种阿谀奉承的话,比对待自己的亲人还要 “贴心”。
在他们心中,对错与真假并不重要,只要能让领导高兴,能为自己捞到好处,便是“真理”。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不良风气开始出现“人传人”的现象。
新员工为了能“生存”下去,也开始改变自己,变成了只会附和领导的 “人形传声筒”。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看重的是孩子“会来事儿”、“嘴巴甜不甜”,觉得这是孩子以后能不能成功的关键。
他们教导孩子在学校要多和老师套近乎,逢年过节给老师送礼,还得学会说些讨老师欢心的话,认为这样就能得到老师的关照。
这是把孩子当成“太监”培养吗?
在这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观,认为只要能讨好他人,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逐渐变得又虚伪、又功利。
“太监化”作风盛行,导致社会中真话越来越少,虚伪之风愈演愈烈。
人们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生怕因为说了真话而得罪他人,影响自己的利益。
在这种环境下,社会变得越来越虚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和虚假。
大家都戴着面具生活,互相猜忌、互相防备,真正的信任和真诚变得无比稀缺。
那些踏实努力、坚守原则的人却常常被忽视和边缘化;而那些“夹尾巴做人”的太监,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利益。
然而,不管他们在当下取得怎样令人羡慕的成就,不管如今如何兴风作浪,百年之后,必将成为后人眼里的小丑。
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