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了解到,山东男子薛某(55岁),与被害人秦某(女,殁年66岁)为上下楼邻居,薛某因楼上秦某经常发出噪音而心生怨气。
2021年4月1日22时30分许,薛某在家中以楼上产生噪音为由携带一把尾部带刀的多功能手电筒至秦某家中,薛某捅刺秦某导致秦某死亡。
法院判处死刑,邻里间如何避免类似悲剧发生?
首先,住在同一栋楼里(不管是不是同单元),尤其是房龄较老的建筑,噪音几乎无法避免。
为什么这么说呢?单元楼里,噪音主要通过空气和固体(指楼板、墙体等)两种方式传播。
其中:通过空气传播的噪音主要有:说话、唱歌、音乐、电视、小朋友叫声、吵闹等。但这种通过空气传播的噪声很好控制。
由于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方式传播,加之其本身在传播时的衰减和墙体的阻隔,所以其主要通过门窗传到室外,继而产生影响,且对同层住户影响大,对上下层住户影响小。
当然,如果发出非常巨大的声响,上下左右的邻居都会受影响,但即便如此,还是左右邻居受的影响最大。
由于本案例中的凶手和被害人为上下层邻居。因此,楼上通过说话、唱歌、音乐、电视、小朋友叫声、吵闹等发出噪音影响楼下的几率很小,就算有,一经提醒,也可以较快制止。
而且,此种噪音持续在邻居休息时发出的可能性也较小。所以:引发本案例的噪音应该不是说话、唱歌、音乐、电视、小朋友叫声、吵闹等通过空气传播的噪音。既然不是这种噪音,那是什么噪音引发了悲剧的发生呢?
大概率是接下来要说到的第二种噪音:通过固体(楼板、墙体)传播噪音,主要指:脚步、拖地、拖动桌椅、物体掉落、敲击、电器或音响震动等声音。
这类噪声有两个特点:一是几乎无法避免;二是人们往往经常发出这种噪音而不自知。
这两点,是引发邻里纠纷的最直接原因。为什么它几乎无法避免?因为这类声音主要是人(或物)发出的低频震动(振动频率约 20~200Hz,也可能会高一些)。
这种低频振动非常之讨厌:一是低频振动让人很不爽。它容易与身体的某些振动频率达到一致,长期接触可能会给人造成较大的身心损伤。
二是低频振动穿透力和传播力都很强。它仅靠穿透力就可以穿墙透壁。
低频(长波)噪音穿透力极强,能以声波的形式轻易穿墙透壁,直入人耳,从而影响邻居。
它极易通过固体(楼板、墙体)传播。
低频振动产生后,能通过楼板、墙体等固体物质把震动传导开来。到了上下左右其他空间后,又通过震动的形式在空气中扩散,继而传进人的耳朵里。
由于声音在固体介质中的衰减远远比空气小,所以它的传播距离和影响范围会很广,往往是一个住户发声,上下左右很多住户都可能受影响,甚至隔着一层、多层都能听得到。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上下层。
为什么人们发出这种低频噪声而不自知?
因为人们往往认为只有发出那种说话、唱歌、音乐、电视、小朋友叫声、吵闹等明显的声响才能吵到人。而那种低频振动,除了明显的拖桌椅板凳、工具敲(钻)墙、重物击地等振动外,不会吵到人,比如洗衣机滚筒滚动、切菜剁菜板、拖地、家用电器的振动、反复走动,等等。
殊不知,这些行为发出的低频振动,也是会通过楼板、墙体传播,且很可能会传得较远的。
有时候,甚至是发出了低频振动、影响到了邻居都不自知:如来回踱步、家电(含音响)、切菜等的振动。这一点,往往最容易引发纠纷:人家投诉你噪音大、受不了,你有可能还很纳闷,觉得自己没有发出大的声响,怎么就影响到别人了。
于是,矛盾就这样积累下了,特别是那种房龄较大的楼栋里。以前的老旧小区执行的不是最新的《住宅项目规范》,对墙体、楼板的隔音性,尤其是对低频震动传导的阻隔性做得很不好,所以,往往隔着好几个楼层都可能会受影响。
那么,这可恶的低频噪音该怎样去避免或降低呢?首先是基建施工环节:最好能满足隔音降噪的标准,这个标准越高越好。但这点对于老一点房屋几乎就没法做到了。其次是清楚什么行为会产生低频噪音,然后让有关行为尽量错开邻居休息时间。
再就是减震,给常挪动的桌椅腿脚装上消音塞或贴,给家电(尤其是滚筒洗衣机、搅拌机等)及厨具(菜墩等)垫上一层减震的布(毯、胶等),尽量(尤其是晚上)不要穿硬底鞋居家,等等。
写在最后:要是大家都明白了这些,相互间应该会多一些理解,理解噪音(特别是低频振动噪音)很易产生,又很难避免;要是大家做到了这些,即尽量通过行为调整和物理处理等方式去减少一些噪音(特别是低频振动噪音);我想,噪音纠纷是不是少一些,酿成的惨剧是不是也会减少一些呢?
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