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老宅一个邻居聊天,她说起小时候的经历。
她说,小时候爸爸总说家里条件不好,对她实行“穷养”教育。想要什么东西,父亲总是说“没钱”“买不起”“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久而久之,她不再提任何要求,甚至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好东西。学校里要交钱买辅导书,她都不敢开口,宁愿被老师批评。
如今她摆脱原生家庭,经济独立,却依然舍不得给自己买好东西。
工作中遇到机会,第一反应是“我不行”,眼睁睁看着不如自己的人升职加薪。
生活中也是如此,总是下意识地避开那些优秀的人,觉得自己“不配”和他们做朋友。
听着她的故事,我不禁沉思。
01.
01.🌲“穷养”不是节俭,而是一种“精神阉割”:
很多人误解了“穷养”的含义,以为只是物质上的节俭。实则不然,真正的“穷养”是一种精神上的匮乏教育。
它不断向孩子灌输“我们很穷”“你不配”“要不起”的观念,致使孩子逐渐都有一种低配得感。
这种教育方式,本质上是一种“精神阉割”——它阉割了孩子的欲望、自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阿德勒
被穷养的孩子,往往带着一种深刻的不安全感长大。他们习惯于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因为从小就知道,这些需求和欲望是不会被满足的。
这种压抑不会因为年龄增长而自然消失,反而会内化为一种深层的心理结构: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不配得到别人的爱,不配获得成功和幸福。
02.
02.🌲“我不配”的诅咒,会让你亲手推开好运气:
与“吸引力法则”相反,这种“我不配”的心理暗示,会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他说:“我总觉得那些美好的事物不属于我,就像小时候橱窗里的玩具,只能看,不能摸。”
这种“不配得感”让一个人在面对机会时第一反应是退缩,在面对优秀的人时第一反应是自卑,在面对美好事物时第一反应是“我不配”。
于是,好运气来了,他们自己亲手推开;贵人来了,他们自己主动疏远;机会来了,他们自己选择放弃。
03.
03.🌲富养的本质是安全感与自我价值感的建立:
相反,被富养的孩子,往往内心丰盈,自信合群。这里的“富养”并非指物质上的溺爱和放纵,而是指精神上的滋养和满足。
富养的本质是让孩子感受到:我值得被爱,我有价值,世界是安全的,我可以大胆探索。
这种安全感与自我价值感的建立,远比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
朋友小小家境一般,但父母总是尽力满足她的合理需求,从不对她哭穷。买不起名牌,就买性价比高的;
不能去远方旅行,就在城市里探索各种免费景点。父母常对她说:“虽然我们不富裕,但你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如今的小小,自信开朗,人缘极好。工作中敢于争取机会,生活中从不妄自菲薄。她说:“父母给我的最好礼物,是让我相信自己值得世间一切美好。”
04.
04.🌲打破“穷养”的魔咒,重建内心的丰盛感:
如果你曾经被“穷养”,现在该如何打破这种魔咒?
首先🌊,要觉察自己的不配得感。当想要什么或者遇到机会时,注意自己内心的第一反应是否是“我不配”。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
其次🌊,有意识地挑战这种感受。试着接受别人的赞美,尝试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哪怕从小事开始。当你一次次地验证自己“值得”,旧的信念就会开始动摇。
再次,🌊学会自我滋养。不要再等待别人来给予你认可和爱,学会自己给予自己。想要什么,在能力范围内满足自己;做了好事,给自己肯定和奖励。
最后,🌊重建内心的丰盛感。每天列出三件值得感恩的事,记录自己的优点和成就,逐渐培养“我值得拥有美好生活”的信念。
05.
写在最后:
童年无法选择,但成年后的生活可以。
无论你曾经被如何养育,都要明白:你值得一切美好,不是因为你有多完美,而是因为你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打破“穷养”的诅咒,不是为了责怪父母——他们往往也是这种观念的受害者,并且已经尽了他们所能给出的最好。
打破诅咒,是为了不再把这种匮乏传递给下一代,是为了让自己从“我不配”的牢笼中解脱出来,是为了活出生命本来的丰盛和宽广。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天生不配拥有美好。除非,他自己先相信了这一点。
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