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重文抑武,伟大的选择
一说起两宋,就说其积弱积贫,是一个屈辱和软弱的朝代。又分析其原因,就说其根子在于赵匡胤定下来的“重文抑武,守内虚外”的国策。说这些话的人,根本不了解当时的历史,站着说话不腰痛,又都沾染上了好大喜功的毛病,动不动就“雄汉”、“盛唐”,“虽远必诛”。殊不知,宋的建立者刚刚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大乱时期。在那个群魔乱舞的时代,短短的53年内,就换了5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平均每10年就换一个。另外,还有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荆南(南平)、北汉等10个割据政权。 在那个时期,社会崇尚暴力,在半个世纪里军阀混战,互相残杀,老百姓猪狗不如,任意宰杀,庄稼没有人种,就把人杀了腌起充军粮。赵匡胤目睹几十年中国十室九空,蒿草丛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觉得这个国家再也不能不讲道理、崇尚暴力、恶魔横行,必须重文抑武、守内虚外,与士大夫(读书人)共治天下,让老百姓重新过上人的日子。 赵宋王朝的所谓“冗官”,其实就是多招公务员,让读书人有施展才华的平台,有出路、有事做,与朝廷(皇室)共治天下;所谓“冗兵”,就是把失地的农民编入军队,让他们有饭吃、有出路,不致成为流民去抢劫、去杀人、去放火,同时又增加了国防力量;所谓“冗费”,就是增加国家开支,养兵、养士、养百姓。 对于“三冗”,两宋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外,换回大量白银)。所以,两宋的经济繁荣,GDP竟占到全世界的30%,让人惊讶。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富足。 赵宋王朝优待知识分子,不杀士大夫(最多贬官),不以言获罪(不罪言官),造成政治清明、人才辈出的局面,“唐宋八大家”,有六个都出在宋代。包青天(包拯)在朝堂辩论时,把口水都溅到皇帝(宋仁宗)脸上了,皇帝也不怪罪,悄悄揩了就是。所以,换来知识分子的无比忠诚,词人辛弃疾率50骑就敢冲入有5万人的金营抢人;管文书的中书舍人虞允文率几万人便在釆石矶大败几十万金军,并致金主完颜亮(海陵王)被杀,迫使金签订了《绍兴和议》(赢得了20多年和平);进士出身的孟珙,身先士卒,率宋军攻破蔡州城,与蒙共同灭金,一雪前耻。至于状元宰相文天祥的《正气歌》,更是荡气回腸,他拒绝高官厚禄的招降,慷慨就义,连元世祖忽必烈都叹曰:“好男儿,惜不能为吾所用”! 总之,两宋重文抑武,乃是为天下苍生所作的伟大的选择。
赞(4)
|